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人类舰队掌握了宇宙“空间流动”的奥秘,实现了光速的“曲率驱动”,拯救了人类……现实世界中,大气状态同样变幻莫测,当飞机以高速刺破苍穹,其“心脏”——航空发动机能否在万米高空、极寒极热中持续迸发可靠动力?这关乎战机能否制胜空天,也关乎乘客能否平安抵达。

  现实毕竟不是科幻,飞上蓝天之前,需要在地面把风险降到最低。而打开这扇风险管控之门的唯一钥匙,正是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以下简称“高空台”)。

  踏入这座亚洲规模最大的高空台集群时,发动机正被吊装入银白色的高空试验舱,数万条传感器线路如神经网络般连接着中央控制室。屏幕上,气流参数以毫秒级速度跳动。85后青年工程师、中国航发涡轮院整机试验研究部主试验员侯鑫正紧盯着曲线,指尖悬停在紧急制动按钮上方。

  “这里就是‘地面上的天空’。”侯鑫正说,高空台能在地面“制造”出空中飞行的真实条件,是航空发动机研制不可或缺的“空中实验室”,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而操控这些“高空气流”的人,可谓驭风者。

  中央控制室的屏幕上,发动机喷出的烈焰与舱壁上的仪表灯光交相辉映。这光影之中,仿佛又浮现出1965年龙门山脉深处松花岭上的篝火,那是高空台第一代建设者们点燃的希望之火。

  2025年,是我国第一座高空台建设60周年。记者日前走进这座被誉为“亚洲第一台”的神秘设施,探寻那些驭风者们——从筚路蓝缕的开拓者,到地震废墟上的重建者,再到今天守护“中国心”跃动的年轻一代。

  中国航发涡轮院职工邓小勇是在这里长大的,父母皆是航空战线的建设者。于他而言,高空台的重要性可谓耳濡目染:“研制先进航空发动机必不可少的大型试验设施”“航空发动机在高空台试验舱中会经受各种考验,验证性能、完善设计”……

  早在“一五”期间,高空台建设就被写入我国航空工业发展规划。后因国际风云变幻,高空台建设几经波折、被迫中止。而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航空强国斥巨资加快建成了20余座高空台、50多个高空舱。

  1964年,我国作出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决定把高空台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在我国西南战略腹地选址建设。

  次年春天,一个由18人组成的工作团队带着一纸介绍信离京入川,组建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现中国航发涡轮院)。

  这群人中大多是年轻人,他们是最早一批“驭风少年”。中国航发涡轮院专职总师刘志友常听老人们讲,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年轻人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始了这项艰巨的工程。他们常扛着零件过江,肩膀上磨出的茧子比扳手还硬;生活上喝的是平通河的水、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地瓜藤。这里群峰环抱、地势险峻,却成为建设者眼中“天然的屏障与理想的试验场”。

  高空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主体包括连续气源、进气系统、高空试验舱、冷却系统、排气系统、试车工艺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15个组成部分,占地100多万平方米,拥有大型非标试验研究设备数十套。

  在当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和技术严密封锁的环境下,在经济不发达、交通落后且毫无现代工业基础的大山中,建设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型试验设施,其难度可想而知。

  刘志友告诉记者,老一辈航发人穿山打洞、架桥垒台,踏上了“边建设、边研究”的创业之路。白天,成吨重的设备、器材凭借人抬肩扛,蹚过湍急的河水,运上陡峭的山坡;夜里,建设工地篝火熊熊,劳动大军干得热火朝天。

  20世纪70年代初,当得知中国人正在自主建设高空台,几位外国专家轻蔑地说:“你们中国没有能力搞高空台,再过20年,我们送你们一座,供教学用。”

  当时研制一线的年轻人听到这样的声音立志要争口气,并把新中国第一座高空台称为“争气台”。他们用手摇计算机、三角板一点点“绘制”出高空台的雏形;夏天酷热、冬季湿寒的加工厂房里,他们换人不换工,风里来雨里去,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

  这里有个年轻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1970年来绵阳时,他才33岁,此后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富活力的30年,也见证了我国规模最大航空发动机试验研究基地的腾飞。

  他在担任整机试验室主任时遭遇缓建期,留下一句名言:“如果搞不出高空台,我就永远不离开山沟,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他带领大家组建“设备安装收尾队”,完成20套大型设备工艺调试,硬是把缓建期变成了学习期、研究期。

  从1965年开工建设到1995年首台建成,全国近百家单位联合攻关,上万名研制人员艰苦努力,历经30年拼搏坚守、攻坚克难,仅用了不到国外同行十分之一的建设经费,终于叩开“蓝天之门”,不仅探索出一整套航空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技术,更使我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五个、亚洲第一个拥有连续气源高空台的国家。

  很快,高空台就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科技成就”,次年更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截至“十五”末期,高空台为“昆仑”“太行”“玉龙”等我国多型先进航空发动机研制作出重要支撑。

  面对断壁残垣,我国决定在异地重建高空台。曾经,一批年轻人带着一腔热血走进大山;数十年后,又一批年轻人带着新的使命走出大山。

  2010年,随着奠基仪式上第一铲土落下,由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产业发展基地、科研办公区等组成的绵阳航空城建设全面铺开。在16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井然有序地规划了多座满足不同型号研制需求的高空台和相关配套试验设备。

  高空模拟试验现场,四五米长、数吨重的发动机上下台,调用的设备工具多达30种,连接的测试线路有上百条,位置间隙要求精准到0.01毫米,时间控制要求精准到秒……海量的测量数据、庞大的存储计算以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资源调度如何统筹?

  在高空台的重建中,一群80后、90后科技人员开发了“数字化作业系统”。他们用代码重建“争气台”,实现了30种工具的智能调度和100条线年代人工搬运零件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天的深夜,松花岭试验基地高空台操作间里传出了从未有过的诵读声。这场诵读是高空台人对松花岭试验基地的告白,也是最后的告别。

  中国航发涡轮院整机试验研究部副部长刘冬根告诉记者,回想松花岭试验基地,再看绵阳试验基地,高空台就像浴血的凤凰,已经从地震中涅槃重生。

  进入新时代,高空台迎来了一批更加年轻的“驭风少年”。中国航发涡轮院整机试验研究部工艺室副主任夹福年正是其中的代表。作为一名90后工程师,夹福年和团队一起在AES100发动机的高空模拟试验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4年1月,AES100发动机在四川绵阳成功完成了高空台燃油结冰适航符合性试验。这是国内发动机首次开展燃油结冰适航试验。团队研制开发了燃油配水装置以及制冷装置,攻克了燃油结冰模拟和验证关键技术,最终实现了燃油结冰适航试验一次成功。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蓝天之下,绵阳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红旗墙上的誓言格外瞩目,见证了这个大型试验设施的涅槃重生。

  重生的高空台,见证了新时代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快速发展,托举起一颗颗强劲的“中国心”翱翔蓝天。

  在高空台的展厅里,一张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1965年,一群年轻人在松花岭的工地上点燃篝火,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和对未来的憧憬。而在展厅的另一头,一群年轻的工程师正在电脑前紧张地工作,屏幕上闪烁着复杂的数据流。

  这两张照片,跨越了60年的时光,却诉说着同样的故事——一代代年轻人用青春和智慧,追逐着中国航空动力的梦想。

  刚进入高空台试验团队的时候,侯鑫正对于这份工作的想象更多停留在“大国重器”的宏大叙述里,但真正走进试验舱的那一刻,他才切身感受到,每一个细节都不允许出现差错,一旦有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至今记得第一次担任主试验员时,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哪个参数突然出现报警飘红,手心里全是汗。

  当时负责试验的专项总师说:别紧张,所有数据都正常,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按既定的应急操作步骤执行,但要保持敬畏,这些参数就是高空台试验的产品,只要数据真实有效,就是对型号的最大贡献。

  “那一刻我明白了,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在数据洪流中保持敏感,在毫厘之间守住底线。”侯鑫正说。

  单次试验可能长达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在夜深人静之时,所有参试人员不仅要保持强大的定力,还要时刻关注发动机运行参数的变化情况。以高低温起动试验为例,需将发动机在极端环境中“浸透”,然后必须连续多次起动才算成功。

  从1965年的自然山风,到2025年的数字风流,高空台见证了中国航空动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伟大历程。而在这背后,是一代代“驭风少年”们的青春奉献。

  时间向前,高空台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在海湾战争中,号称“不可击落的神机”F-15的发动机,正是经过长时间的高空模拟试验后才横空出世,苏-27飞机使用的发动机也经过这一研制过程。

  在侯鑫正看来,这份工作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成长,更有对生命的深层理解。办公室走廊的墙壁上挂着历届劳动模范和优秀青年的照片,那些定格在青春面庞上的笑容,诉说着几代高空台人的接力传承。

  盛夏的试验台热浪翻滚,青年项目副总师樊巍的安全帽下汗水涔涔。他常常白天记录上千组数据,夜晚查阅中外文献。当尾焰在屏幕上划出优美曲线时,他笑道:“航空发动机研制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攀登。”装配厂房常常彻夜通明,陈立文所在的青年团队用30小时完成发动机分解,张亚隆核对52份报告时连“半根发丝细的痕迹”也不放过……

  在这片见证了无数青春热血的土地上,新的“驭风少年”正在崛起。他们将继承前辈的精神,继续与风为伴。

  2024年中国航展上,当解说词提到“历经上千小时高空台试验验证”时,镜头恰好扫过了几位两鬓斑白的专家,他们入职时还是青葱少年,如今已满头华发。

  对这些驭风者而言,每次试验都是与航空发动机的深度对话,在数据与烈焰交织的征途上,守护每一次托举战鹰翱翔的澎湃动力。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