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澎湃南粤——从个体勇为到全民崇义广东书写见义勇为的时代答卷
见义勇为,是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传统美德,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火炬,更是惩恶扬善、扶危救困、匡扶正义的崇高追求。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为这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锚定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如今,这份指引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在广东,见义勇为早已不是口号,而是无数平凡人挺身而出的背影、千万束微光汇聚的澎湃力量。
在韶关,基层干部钟威面对汽车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救出被困驾驶员;在潮州,“00后”青年刘亮和同伴心中只有落水同事的安危,他奋不顾身跃入江中施救,用青春诠释了何为勇敢;在汕尾,卢军等3人面对明晃晃的尖刀利刃,毅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防护墙”……
事实上,广东的见义勇为早已不是“孤勇者”的偶然绽放,而是融入市井烟火的自觉行动。据统计,党的二十大以来,广东共依法依规确认见义勇为行为2000余例、见义勇为人员3500余人。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滚烫的故事:汕头市游客吴秋钟在海南万宁为救溺水一家三口,不幸牺牲;东莞市热心街坊李春久、冯国林等8人,危急时刻冲进被大水淹没的隧道“接力”救援被困司机;韶关市护士李梦旖咬掉10个穿戴甲300秒紧急施救突发疾病旅客;肇庆市退役军人罗振华及其儿子在鼎湖山突发山洪中英勇救人……
这些故事,让众多网民在评论区动情留言:“这股暖流直抵心底,被深深温暖到了!”“广东好人,果然是‘粤’来‘粤’多!”“最动人的从不是遥远的传奇,而是身边凡人点亮的星火!”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当揭阳“白衣小哥”林佳泰救起落水母女,当中山登山者谢如祥放弃登顶救援同胞——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共同勾勒出南粤大地见义勇为的群像图谱。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省5名见义勇为英模受到全国表彰、28名勇士光荣入选中华见义勇为勇士榜,人数位居全国前列。
“当时没想那么多,不能见死不救。”这是钟威救人后的朴素表达,但这份从容背后,是广东“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誓言。
近年来,广东省委政法委牵头统筹,推动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全部成立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全省122个县(市、区)全部成立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有效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链条。
与此同时,广东先后出台《广东省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关于见义勇为的确认办法》《广东省见义勇为基金会抚恤、慰问、奖励金发放办法》《广东省见义勇为专项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等。明确申报、评定、表彰、奖励、慰问等环节,对见义勇为行为及时进行调查确认。
春风化雨般的政策关怀,浸润着每位见义勇为者的心田。2024年广东修订《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更是为见义勇为人员编织起一张涵盖“教育、入户、就业、住房、医疗、公益捐资”的立体保障网络。
2021年至今,省见义勇为基金会共发放慰问、奖励金约2366万元。一系列关心关爱见义勇为人员的真招实招,切实消除了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广东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证明,见义勇为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叙事,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点亮的微光。
每逢周末,走进广东大大小小的见义勇为公园,总是热闹非凡。“见义勇为事迹墙”被阳光晒得暖融融的。路过的家长会牵着孩子的手,讲解上面的一件件英勇事迹。
在校园内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围绕着“未成年人如何做到见义勇为”展开热烈讨论。“打110”“安全情况下大声呼救”“见义勇为,见义智为”……教室内传出孩子们经过思考的答案。
见义勇为是社会正义的“晴雨表”,更是社会治理的“助推器”。广东通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政策有温度、典型有力量、群众有参与”的见义勇为发展之路,不仅守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更凝聚了建设“平安广东、法治广东”的强大力量。
见义勇为不是某几个人的事,得靠全社会一起搭把手。下一步,广东将大力弘扬见义勇为崇高精神,大力发展见义勇为事业,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贡献更多生动的广东实践。
接下来,广东将广泛宣传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广泛宣传群众身边的善事义举,让“德者有得、勇者有荣、义者有誉、助人有福”的价值理念厚植社会、深入民心。
广东将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政法协调、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下,让社会各界参与到见义勇为事业中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一系列务实举措,让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在政治上有荣誉、生活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尊崇,消除英雄仗义出手的后顾之忧,激励全社会投身见义勇为事业。
正如那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凡英雄所昭示的:见义勇为永远不会缺席这片土地。它终将成为新时代广东精神最动人的注脚,在岁月里永远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