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虽已摆脱了“穷”的境遇。但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改革,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这些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了,是否会跟人“抢”工作;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了,又产生了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就业要求会不会有变化?

  这些问题是随着发展产生的,也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它们都跟改革息息相关。和之前不同的是,这些问题的牵涉面越来越复杂,我们该如何思考?又该怎样求变?

  7月15日,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场大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回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就是发现问题、主动求变的例证。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省市。彼时,长江经济带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当时,“建设”是关于长江经济带的关键词。事实上,在不少人理解中,开一场关于“发展”的座谈会,正是长江进一步大开发的信号。

  他在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很明显,对于很多人来说,长江搞大开发不算问题,甚至是好事,但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来说,搞大开发是有很大问题的。

  习近平总书记,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他考虑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人”。长江搞大开发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如果长江被污染了,把沿江的所有人都搬走不现实,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在环境避险上有所作为。

  换句话说,即便长江开发有再多好处,但从绝大多数人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再搞大开发是有问题的。

  脱贫攻坚,同样也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了扶贫,习近平总书记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着名学者郑永年就曾提过,“精准扶贫”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其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信息问题——鉴定贫困本身就有主观性,扶贫又是自上而下,如果没有全面、客观的数据,那就做不到“精准”。

  “他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

  现如今,有不少人都在用镜头记录着农村生活,无论是无人机种植,还是一排排的新房……种种景象,已经完全变得和记忆中的不一样。

  在对深改会的新闻稿进行全量分析后,谭主注意到一个在党的二十届中央深改会期间比十八届中央深改会、十九届中央深改会期间提及次数变多的动词——转型。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断。根据这一论断,经济增长不再以单纯追求速度快为目标。

  某重要省份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在汇报经济情况时提到,我上任前,工业经济一直增长;我一上任,工业增加值就下滑,压力好大啊!

  这样的压力,从上到下都有——长时间以来,大家早就形成了只以经济增速的高低作为判断国家经济运行好坏标准的认知。

  深改会的新闻稿中,伴随“绿色转型”出现的,还有一连串“转型”——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同时还涉及了支撑绿色转型的“消费转型”,以及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等政策体系的健全。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告诉谭主,绿色转型的一个关键,是平衡经济发展和绿色低碳的成本。

  就拿欧洲来说,欧洲国家是最早提出绿色转型的一批国家。董煜表示,欧洲是选择在制定目标后,按照这个目标对产业进行引领。这样的做法,并没有真正与产业链相结合,市场积极性不够。

  这背后,涉及发电机组的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涉及工业互联网的智能调度,涉及船闸工控系统的升级改造,当然,也涉及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

  也就是说,中国的绿色转型,除了看得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还将伴随着中国整个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快速生长。

  坚持创新,中国一以贯之——事实上,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常态”讲话中,也给出了应对“新常态”的解法:

  路虽远,行则将至。这种进程感,也体现在深改会的新闻稿中——谭主从中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例如,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及的改革条目有17个,每个方向平均用了134个字来阐述;而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及的改革条目只有3个,但每个方向阐述达到了199个字。

  而每个方向上多出来的这六七十个字,集中在了“关键时期”“历史性”“自立自强”等字眼。这些字背后传递的,是中国解决问题的决心。

  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世界在变得更糟糕——2008年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此前,中国对外开放,由特区到东部沿海,再由东部沿海到中部、西部。但现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可以成为开放的高地。

  去年,新疆成立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后不久,新疆自贸试验区喀什片区的筹备工作专班就前往上海自贸试验区进行考察。

  而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通过中欧班列的串联,新疆向西连接亚欧大陆,向东连接国内的西南、西北等地,已经成为了新的交通枢纽、开放高地。

  就拿自贸试验区来说,目前,我国22个自贸试验区已实施了3500多项制度创新。其中,实现在国家层面推广的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有349项。

  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开放的中国,正在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着更多改变的可能性。

  十多年来,我国已与多个国家建成了六条经济走廊,其中包括: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

  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各个国家走自己的路,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潮,也是当代世界,最显着的特征。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