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铸剑功勋永存
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盛大阅兵带来持久震撼。有人说,阅兵史,也是一部强国史、强军史。从拼拼凑凑的“万国牌”装备,到如今浩浩汤汤的钢铁洪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又有一批怎样的人?
“没有现代的装备,要战胜帝国主义的军队是不可能的”“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苦难深重的近代史,让中国人对“落后就要挨打”刻骨铭心。建设一支掌握先进装备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但无论多穷多难,无论西方如何封锁禁运,我们依然勒紧裤腰带,集中力量进行自主装备研发。正是这条“难而正确”的路,创造了“长期主义”的奇迹,推动武器装备从弱到强、持续出新。
宏伟蓝图归根结底要靠人来实现。在中国装备持续升级的历程中,无数先辈筚路蓝缕、呕心沥血。在一无权威资料、二无实践经验的条件下,一批科学家扎根茫茫戈壁、埋头苦干,于是有了1964年的“东方巨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慑、核垄断。面对“中国要研制核潜艇,简直是异想天开”的嘲笑,科技精英进驻荒岛,从“一张白纸”开始钻研,于是有了1970年的国产首艘核潜艇建成下水。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于敏、黄旭华……正是这些国之栋梁,托举起国防军工的钢铁脊梁,证明了“别人能搞出来的东西,我们也能搞出来”。
行于惊涛骇浪,隐于茫茫人海。选择为国铸剑,亦是选择了不为名利、默默攀登。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战机与世界水平不止一个代差。宋文骢带领团队精益求精,“什么办法都想过,就是没想过放弃”。1998年,歼-10原型机首次试飞,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制第三代战机的国家。从99A主战坦克总设计师毛明,到“福建舰”航母总师“80后”王硕威,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和军工人的持续奋斗,实现了国之重器的接连突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外界诱惑如何增大,始终有人投身祖国最需要的领域,为国为民筑起新的钢铁长城。
军备研发,与一国综合实力尤其是工业制造能力息息相关。一流的创意,需要一流的工匠来实现。“独臂焊侠”卢仁峰,苦练技术做到“车体焊接滴水不漏”;航空发动机维修专家张永光,手工修复精度达0.001毫米……他们,同样是大国重器不可缺少的参与者。眼下,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为全球最高,每年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万人。人才辈出的时代,正为创新中国的未来打开更多可能。
西北工业大学校园里有一座雕塑——巨人低头俯身,双手托举利剑,身体与大地融为一体,寓意“为国铸剑、隐姓埋名”。真正的荣耀,或许不需要聚光灯,但护佑山河的不朽功勋,祖国会记得,人民会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