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名正言顺又是个什么梗?
在大理这片历史悠久、风景如画的土地上,无数退役军人以忠诚为笔,勇气为墨,书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他们用鲜血和汗水铸就了不朽的功勋,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为深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大理市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我们身边的功臣》专栏,深入挖掘和展示大理市及周边地区退役军人的光辉事迹。
赵树华,1962年生于云南大理鹤庆,1979年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1981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昆明陆军学院外语训练大队,专攻越南语专业。1984年参加“两山”战役成为119团2营翻译,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1985年担任第四侦察大队翻译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
三年寒窗,赵树华将语言学习与军事素养深度融合,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信念锤炼本领,凭借语言学习天赋和日夜刻苦学习的努力付出,1984年学有所成,顺利毕业。恰逢“两山”作战打响,赵树华奔赴前线担任战时翻译,自此开启了一段用语言与智慧书写铁血荣光的传奇。
1984年“两山”战役中,赵树华随部突袭越军阵地,首次直面战场考验。当押回一名越军战俘时,赵树华用越南语展开“攻势”,审讯该俘虏获取情报,得到了重要准确的军事情报,也因此立下了三等功。
“当时,我从战俘口中得到了消息,确认后我就把这个情报向上汇报,我们指导员马上把情况返回给团里边,后面我们这边百发炮弹攻打过去,精准摧毁目标,对方阵地就被攻占了。当时教导员在前线对我的表现就说了一句,‘知识就是力量’。”赵树华回忆说。“知识就是力量”,教导员的评价,也成为赵树华参加的这场“翻译战”的最佳注脚。
在赵树华所在部队进行火攻山洞战术时,部队战士发现某洞穴冒出可疑烟雾后,他和战友们匍匐抵近侦察,发现山洞里有越军时,赵树华用越南语厉喝:“出来投降!把手举起来!”洞内越军被包围震慑,6名士兵弃械投降。赵树华所在2营抓住这6名战俘返回托管所时,其被要求跟随返回,押解途中布满雷区,山路险峻,赵树华双手被荆棘割得血肉模糊仍坚持完成了任务。此役,赵树华荣立二等功,“得到二等功,我并不觉得什么,和刚上战场就受伤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觉得算非常幸运的,我也感恩牺牲的这些战友、同学。”赵树华说。
1985年调任第四侦察大队期间,赵树华化身“战场语言猎手”。在入队第三天的边境侦察中,他乔装接近越军,以“问路老乡”身份套取消息,配合部队抓住两名战俘。他的应变能力和出色表现诠释出了“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刺向敌人的无形利刃”,也因此再立下三等战功。
1995年转业至大理州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接待处)后,赵树华将军事外语转化为外交优势立足新的岗位。2024年,退休后的赵树华受聘为母校昆明陆军学院“两山”作战英雄讲师团成员,以亲历者身份走进校园、社区,讲述“不怕苦、不怕死”的老山精神。
“语言是剑,文化是盾,忠诚是魂——此心安处是家国。”从边境战场的语言尖兵到红色精神的传播使者,赵树华用半生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军功章上铭刻的不仅是赫赫战功,更闪耀着知识报国的智慧之光、生死与共的战友情深、淡泊名利的赤子情怀。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