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为古厝上“身份证”促进古街区从“保下来”到“活起来”
央广网福州4月19日消息(记者张子剑)古厝是城市的“根”与“魂”。福州的古厝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凝结着“老福州”的记忆。但这些古厝多为土木结构,难以按照现行规范办理各项建设审批及验收手续。
“无证”古厝无法“入市”,融入当代生活。如何为古厝办“身份证”,推动古厝活化利用,成为摆在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福州市不动产中心等多部门面前的难题。
保护古厝,是福州上下的共识,但“保下来”后,如何“活起来”,却是近年来多个部门心头的“难点”。
“比如,有的古厝无产权证,有的古厝只有民国时代的老契纸。”福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产权处处长许鲁荣说,“这些都是古厝不动产权证办理的影响因素。”
2022年,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名城委组织编制《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21—2035年)》,规划中囊括了三坊七巷、上下杭等数十个重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福州市对原土地进行征收,之后再对古厝进行保护性修缮。完成后,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消防安全验收、结构安全鉴定等,这些古厝才能办理不动产权证。
“为了尽可能保留古厝原来的建筑形式和风貌,既能‘持证’‘入市’,又能符合安全生产要求。”许鲁荣表示,“就需要突破部分原有的针对当代建筑的规范。”
“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名城委、市住建局等相关部门从2020年开始,就为制定这些文件开展大规模走访调研。”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确权登记处处长黄一珍说。福州市领导带队前往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学习历史建筑活化保护利用先进经验;邀请各职能部门多次深入实地现场踏勘,不定期牵头召开座谈会共同研讨,依托工作专班群,实时跟进督办工作进度。
于是,福州市两次修订完善古厝面积计算规定,纳入《福州市房产与规划建筑面积测算技术规程》;出台全省首个古厝不动产权证办理工作指引,明确了古厝规划、建设、验收、产权全流程审批办理要求;充分考虑古厝建筑与新建建筑的差异,完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古厝建筑)办事指南》;制定古厝消防设计导则、消防审查工作导则等文件,对古厝采取消防联合审查制度和审验监管联动机制,对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的消防灭火设施均规定了适用场所和限制场所。
“我们推行多部门联审联批机制。”黄一珍介绍道:福州市名城委对古厝修缮方案审查后一并出具审查及验收意见;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接棒”,并联介入预审规划许可指标,同时出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核实及土地核验手续;福州市住建局顺序跟上开展消防验收工作及房屋结构安全性评估。
为推进不动产权证办理,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选取条件较为成熟的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先行试点。由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不动产和登记交易中心牵头,联合市住建局、市名城委等单位,成立工作专班,实地走访排查摸底,了解古厝办证的难点堵点,详细掌握每个古厝项目的具体情况。结合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要求,以及每座古厝建筑榫卯、土墙等结构的特殊性,制定“一厝一策”,为后续办证奠定坚实基础。
而到了“末端”的不动产登记环节,“我们中心提前介入、提前预审及验收,与项目公司探寻合理界定不动产单元,极大缩减审批时间。”福州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主任陈晨晖说。
2024年以来,福州市已推动130处古厝办理建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当年首次为两批次59处古厝办理不动产权证,已办产权的建筑面积超1.1万平方米。
通过推动第一、二批古厝办证,各审批部门在联动配合中形成顺畅的办理路径,为后续其他古厝“办证难”化解提供经验支撑,为推进更多古厝从“保下来”到“活起来”打下了坚实基础。
“截至2025年3月,共计已办理83本不动产权证。”黄一珍介绍,“今年计划再办理200本。”
有了“身份证”,古厝、历史文化街区就具备了资产价值,为资产盘货打下基础。“‘持证’古厝,不仅可以更好地出租经营,还具备金融属性,可进行抵押融资,这为盘活历史文化街区带来了很多新可能。”福州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宗地处处长吴培中认为。
长期以来,古厝修缮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经由国企主导修缮、开发、经营,但古厝修缮价格不菲,商业价值碍于产权问题有待发掘,因此常将政府和国企陷于两难的境地。
“具备产权登记条件后,可以土地出让形式,引入社会资本保护修缮、开发经营历史文化街区,这让更多力量能够参与到对古厝的保护中来,不仅有利于长期对古厝的保护利用、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运作,更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国企的经营压力。”古厝保护有关专家说道。
据悉,2024年,福州市古厝办证工作已入选福建省自然资源厅整治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典型案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