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或死的道理物理都知道李政道传奇一生的求索
李政道是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1956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为两人赢得次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桂冠。生或死的道理物理都知道!
李政道猝然离世,在科学界、文化界乃至更广泛的领域,都引发着长久回响。回望李政道的一生,是不断求索科学真理的一生,也是致力于推动中国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一生。
“科学奇才”“天才博士”“物理学界天才双子星”,外界对于李政道有着太多标签,但对他而言,或许唯有探索真理才是他最关心的命题。正如他在诺奖致辞中所说的:“我们以有限的人类智慧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奥秘,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
1926年,李政道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中产富裕家庭,家中共有五子一女,李政道排行第三。父亲李骏康原是苏州人,从金陵大学毕业后便移居上海从事化肥进口生意,成了当地的富商。这给童年的李政道提供了一份殷实的成长环境和坚实的启蒙教育。
但一切都被1937年侵华日军的战火所打断。当时就读小学二年级的李政道被迫辍学,全家迁入租界,自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学之路。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5岁的李政道再次辍学,一心向学的他决心与二哥李崇道一起加入难民队伍离开上海。两人出发不久便被迫分离,李政道一路西行来到江西赣州,被赣州联合中学收留。
翻拍:2018年3月28日,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旧址纪念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李政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边自学,一边任代课老师,每天食不果腹,疾病缠身。他曾回忆过那段过往,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日军敌机进城轰炸,茶馆老板都要到城外防空洞避难,而他就冒着生命危险帮忙照看茶馆,以换取一些客人的残羹剩饭。
但也正是在赣州时期,李政道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民国厦大校长萨本栋所着的《普通物理学》。这位未来名满天下的物理学家,迈出了走向物理世界的第一步。
在《束星北档案》一书的序言中,李政道如此写道:“我一生最重要的机遇,是在很年轻时能极幸运地遇到三位重要的老师,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束星北老师的启蒙,吴大猷老师的教育及栽培和费米老师的正规专业锻炼都直接地影响和造成我以后的工作和成果。”
正是受到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束星北的启蒙,李政道才真正意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对物理燃起了热情。在入学不久后,李政道便决定由原本考取的电机系转至物理系。也是在束星北的建议之下,1945年春天,李政道转学至西南联大物理系二年级就读,师从物理学家吴大猷。
“聪慧勤奋”“思维敏捷”“不知疲倦的物理奇才”,吴大猷从不吝啬对得意门生李政道的赞誉。在他的印象中,李政道求知心切已经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无论给他什么艰深的书和难题,他都很快做完,又来索要更多的。”
翻拍:2015年7月11日,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1943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时的照片。(图/IC photo)
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吴大猷被选入国民政府的“种子计划”,即将赴美学习最新的原子物理科技时,为何会选择李政道作为两名年轻助手之一。尽管当时李政道只是一名大二学生,但他已展现出一名罕见的物理学天才的过人资质。
在芝加哥,李政道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位恩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誉为“原子能之父”的恩里克·费米(Enrico Fermi),并破格成为他的博士研究生。
彼时的芝加哥大学汇聚了包括奥本海默、费米、泰勒在内的全世界最前沿的物理学人才。李政道也在芝大的滋养下全情投入物理的天地,展开了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四年之后,年仅23岁的李政道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初中、高中、大学从未毕业的他,一举成为“神童博士”。
同样是在芝加哥,李政道与他今后人生中的两位关键人物相遇了。其中之一便是与李政道并称为“物理学界双子星”的杨振宁。当时,杨振宁已是芝加哥大学的一名助教,同为西南联大校友的他,很快与李政道成为生活和学术上并肩作战的朋友。
1947年,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左起)在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协同创新 自立自强——“两弹一星”精神展,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