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生不息
冬避雪封,夏寻绿草,随季迁徙。从3月中旬开始,当新疆的草原逐渐从冰封中苏醒,天山南北700余万头(只)牲畜就陆续踏上了春季的转场之路。
连日来,记者奔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跟随牧民和牛羊的脚步,近距离观察春季转场迎来的新变化。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此起彼伏的牛羊叫声与牧民吆喝声回荡在空中。这里是新疆牛羊繁衍生息的主场地,每年有101.6万头只牲畜将从冬季牧场转向春季草场,整个过程从3月下旬一直持续到4月中旬。
今年45岁的牧民尼曼·才仁与家人一起,沿用传统的转场方式进行转场,他们骑着马,赶着400多只羊、100多头牦牛和50多匹马从“冬窝子”出发,翻山越岭、爬坡穿沟,向西行进一百公里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一趟下来,通常要四五天。
与此同时,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敖伦布鲁克村牧民那木吉力·才仁,选择了机械化转场。他将自家的400多只羊、20多头牛和10多匹马装上卡车,原来骑马赶羊到春牧场要15天,现在只需1天就能到达。虽然费用比原来高,但省时省力。
“巴音布鲁克镇是牧业大镇,目前存栏牲畜42万头只。这两年,我们机械化转场22万头只,传统转场20万头只,越来越多的牧民选择机械化转场。”巴音布鲁克镇副镇长青格乐说。
“选择机械转场后,牧民们不用再带着蒙古包和烦琐的生活用品长途跋涉了。”巴州畜牧兽医局畜牧科工作人员倪文浩说,2024年全州春季转场应转牲畜153万头(只),重点牧区机械化转场率达48%。原本需要好几天的转场,现在大半天就完成了。这样不仅能减少牲畜损失,也能减轻牧民们长途奔袭的劳累。
记者在多地牧场走访中发现,在转场的关键路线上以及较为集中的牧场里,整修一新的“幸福驿站”受到牧民的欢迎。
塔城地区托里县,草原广阔、牧草茂密,是当地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在库普乡喀拉乔克村,红顶白墙的“幸福驿站”格外醒目。驿站里有便民宿舍、便民食堂、便民浴室,里面洗漱用品、方便面、常用药品等一应俱全,全部免费供应。它在2013年由原喀拉乔克牧业指挥部改建而成,2018年开始又逐步完善,眼下各项设施齐全,可以同时容纳50多名牧民休息。
“有了这个驿站,我们不仅能好好睡一觉,还能洗热水澡、吃热乎饭菜,转场轻松方便了很多。”牧民叶勒多斯·加克斯力克说。不仅如此,转场期间,防疫员、村医和警务工作人员也在“幸福驿站”驻点服务,为转场期间人员健康、牲畜安全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托里县畜牧兽医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叶尔江·马那什介绍,从今年3月20日开始,一部分牲畜开始转场,路程最长的有200多公里。目前县里有3个“幸福驿站”投入使用,计划再建设5个,为牧民的转场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哈巴河县汗吉哈远冬牧场,3月中旬,上万只羊陆续踏上转场路。在这个距离县城160公里的“冬窝子”里,政府专门打了几十米深、不结冰的水井,竖起了信号塔,添置了电热水器等家电,让牧民们冬牧期间过上了有水有电有信号的惬意生活。
“幸福驿站”不仅安顿好牧民,还专门为牲畜修建了暖圈。厚厚的水泥圈墙结结实实,不仅能抵挡暴风雪,还能防御野兽的袭扰,极大提升了抗灾避寒能力。
阿勒泰地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科科长叶尔兰·斯拉木汗介绍,2023年,阿勒泰启动实施远冬牧场牧民住房及棚圈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全地区已建成“幸福驿站”164个,棚圈466个。“幸福驿站”也成了为流动牧民提供集中服务的场所,目前已累计为牧民办理低保、养老保险2.7万人次,开展动物免疫397万头(只),完成全民健康体检4000余人。
转场,对怀孕的母羊和刚出生的小羊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偶遇极寒天气,一些体弱者甚至会丢掉性命。而一系列科技成果的应用,解决了这些难题。
在和静县乌兰布鲁克村,一些羊羔踏上转场旅途前,穿上了特制的“羊衣”。当地畜牧师介绍,这些“羊衣”由高密度聚乙烯材料制作而成,能防雨雪、防风,使羊的体表温度升高,帮助羊羔抵御风寒。同时,这种“羊衣”还透气、不易脱丝,也不易对羊毛造成异性纤维的污染。
同时,定位项圈、耳标的广泛使用,也为转场之路提供了助力。乌兰布鲁克村的小羊们全都戴上了橘黄色的小耳标,用手机扫描耳标上的二维码,便可知羊的出生信息、防疫情况等内容。通过定位项圈,牧民在手机上便能查看羊群的实时位置,转场信息也能及时传送到农业部门的大数据平台上。
从1994年北斗系统工程立项至今的30年间,几代北斗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坚持自主创新、分步建设、渐进发展,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的中国特色卫星导航系统建设道路,为更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金秋九月,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无人机、无人驾驶、云计算等“技术活儿”正在神州大地上描绘着一幅绚丽多彩的“现代耕耘图”,让大国粮仓更丰盈。
9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19日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研发。
卡塔尔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科学家通过分析391名志愿者的血液、尿液和唾液样本中的数千种分子,绘制出人体及其复杂生理过程的分子图。
(记者付丽丽)世界气象组织(WMO)近日发布的最新通报显示,今年9月至11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概率为55%,而今年10月至明年2月出现拉尼娜现象的可能性会增加至60%,厄尔尼诺现象在此期间再次发展的概率微乎其微。
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我国目前海拔最高的人工影响天气观测平台——中昆仑山顶人工影响天气云水资源综合观测系统平台日前已完成验收,正式投入使用。
日前,清华大学戴琼海团队在《细胞》上发表最新工作成果,宣布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RUSH3D系统的问世。
中央宣传部日前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集中宣传了他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杨士莪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
9月上中旬,本报派出多路记者参与“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宣传“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活动,记录下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西藏实践。
“水库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相当于360个西湖。”站在160多米高的大坝上,中核集团新华发电新疆叶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孟涛一脸自豪。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能源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实验室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三家单位组建,并设有学术委员会。
眼下,在红河哈尼梯田元阳核心区的阿者科村,梯田即将迎来收割,不时能听到村民们在家里磨镰刀的声音。梯田红米、稻田鱼、鸭蛋等当地绿色特优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发展让世界遗产品牌惠及当地群众。
一项新研究称,海洋鱼类的灭绝风险远高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初步估计,从2.5%增加到12.7%。法国蒙彼利埃海洋生物多样性、开发和保护部门研究人员称,IUCN撰写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覆盖了超15万个物种,指导全球各地保护最受威胁的物种。
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了解到,该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近期基于机器学习,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
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中部地区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对于促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据《全国科技小院发展报告(2024)》显示,自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技小院数量快速增长、参与主体愈加丰富,目前全国已建成1800多个科技小院,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参与其中,参与专家达2700余名、入驻研究生1万余名。科技小院发展模式日益成熟,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