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

  说千道万,贵在实干。基层之“负”源于方方面面,既有承载群众期盼的“甜蜜负担”,亦有服务发展的“指标压力”,更有应对各类检查考核的“文山会海”。基层减负的征途,是一场深刻而持久的变革,需要以更加精准之“度”、更加客观之“量”、更加科学之“衡”来校准方向,确保“减负不减责任,减压不减动力”,让基层成为创新创造、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度”的把握,在于因时因事、按需“开方”。“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基层情况千差万别,既有共性问题,更有个性需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减负政策不能简单“复制粘贴”,减负措施更需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要避免“一刀切”式的全面放松,导致工作懈怠、效率低下;又要防止减负不足,让基层干部仍深陷文山会海、迎检考核的泥潭。“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唯有深入调研、充分了解,方能对症下药,精准对接基层痛点。要深入一线了解基层干部真实负担所在,科学划定减负边界,保留并优化提升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的合理负担,摒弃脱离实际、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的形式主义做法,不断减机制、摘牌子、优考核、精事项,给基层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落实各项任务,让每一次会议、每一份文件都能“直击要害”式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确保减负措施足够“接地气”,真正减到基层干部的“心坎上”。

  “量”的考量,在于成效为王、“事上”考量。“夫道无成效于人,成效者须道而成”。减负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而是与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作风建设等紧密相连。“一声号令”“一减了之”不是减负目的,关键要体现在“事上”。减负成效的好坏,不能简简单单用数字量化,要在“柳暗花明又一村”后,看基层干部清清爽爽的干事创业精气神,看群众对基层干部新面貌、新状态的客观评价。要加强对基层减负工作的监督评估,畅通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反馈渠道,重点关注减负措施落实后基层工作“含金量”是否有所增加,是否真正做到“减数提质”,是否存在“一阵风”“秋后算账”等情形,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调整策略,防止“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让减负工作沦为走过场、搞形式,把基层干部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将每一分精力都用在“刀刃上”,精准服务于群众和发展需要。

  “衡”的应用,在于减“负”增“赋”、平衡激励。“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味“押车过载”“吹毛求疵”,会让基层疲于应付,但减负不是减责,更不是不作为、慢作为的借口,而是在于寻找减负与激励担当之间的“黄金分割点”。要按照权责统一标准, 明确基层各部门权责清单,破除以属地管理等名义产生的“任意摊派”等现象。要突出“轻车赋能,壮马先行”,树牢实干实绩导向,健全重在平时的识人考察机制,对在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专业素质高、开拓能力强的干部,在职级晋升、评先树优、选拔使用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对“假减负之名、行懈怠之实”的“借势躺平”干部坚决予以问责。要精准容错纠错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把“三个区分开来”要求落到实处,在打击诬告陷害行为干部澄清正名上“不留死角”,让基层干部“减负不减安全感”、干事“有底气”、担事“有后盾”,从而尽情释放内驱力和创造力,用踏踏实实的行动与汗水不断滋养改革发展硕果。

关键字: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