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拔火罐注意什么怎么回事?
在这片甲板上,郝振山吹过渤海湾的晨风、看过南海的渔灯、眺望过西太平洋的星空。也是在这片甲板上,他把自己的远航故事分享给热切的观眾们。
在这片甲板上,郝振山见証了太多梦想成真的时刻。那些时间锚点,记录在航海日志裡、书写在远航快报上、收藏在舰员们内心深处。
守望在梦想的甲板上,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的思绪常常飞得很远,远到千裡之外的亲人,远到素未谋面的英雄,远到一个民族、一支军队的夙愿。
他们的思绪又常常拉得很近,近到身边的战友,近到脚下的战位,近到以秒分割的日子和以年為计的坚守。
7月初,山东舰访问香港期间,起飞助理高翔收到一条信息:在自己為香港游客进行解说的直播画面截图下,是父亲為他点赞的“大拇指”。
在战友眼中,高翔很阳光,脸上常露出标准的“嘴角上扬15°的笑容”。“舰载机的起飞仰角是14°。多出来的这1°,就是咱对航母事业的热爱。”高翔笑着说。
那年高考结束,高翔决心报考军校。眾多备选志愿中,他一眼相中了“舰载机起降保障与指挥”专业:“我要当海军,将来到航母上去!”
高翔至今忘不了自己第一次近距离见証“飞鯊”起飞时的震撼——舰载机从眼前掠过,发动机尾焰喷出的气流炙烤着海风,甲板剧烈震动着,“感觉自己的心臟与甲板同频共振”。
“在这裡,千万别觉得自己有多牛!牛的是咱航母、咱战机、咱国家!”那天,站在歼-15舰载机机翼下,师傅给高翔和其他新舰员上了一课,“在这裡,你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牛起来!你牛了,咱航母、咱战机、咱国家才更牛!”
如今,高翔终於理解了师傅口中那两句像“绕口令”一样的话。这些年,他当过起飞助理,為舰载机开路﹔当过起降信号操作员,為舰载机点亮回家的灯﹔当过阻拦区值班员,辅助舰载机安全着舰﹔还当过起降值班员,全流程保障舰载机起降……
在山东舰,高翔遇见过很多“牛人”,也越发坚定一个判断:圆梦航母,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没有人能脱离时代而成长,同样,也没有人能脱离时代去追梦。
二级军士长张忠杰的履歷,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从“神州第一舰”深圳舰,到中国首艘航母辽寧舰,再到首艘国產航母山东舰……
“在山东舰上,像我这样的履歷并不稀奇。”张忠杰告诉记者,仅以起降保障中队為例,先后在辽寧舰、山东舰服役的战友比比皆是。
“3年前,山东舰上有一批战友去了福建舰。他们中,有些骨干在3艘航母上都干过。” 张忠杰感慨地说,“我们托举着‘飞鯊’,时代托举着我们。赶上人民海军转型建设加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速度之快,绝无仅有!”
张忠杰曾随深圳舰出访文莱、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见到外军航母,他忍不住憧憬:“如果我们也有自己的航母,那该多好啊!”
上航母,也曾牵动着二级上士陈彩樺的心。新兵连填报分配意向时,他翻看了一遍又一遍,却没能找到航母部队。於是,他大胆地在表格空白处写下“上航母”3个字。
2017年8月1日,人民军队诞生90周年之际,陈彩樺也迎来自己的21岁生日。当天,这名年轻的海军战士终於在船厂亲眼见到了梦想中的山东舰。
山东舰,中国舰。像陈彩樺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军人,被时代托举着登上航母甲板,又伴随山东舰驶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日思夜想的航母出现在眼前,胸腔裡一下子填满激动和兴奋。”同山东舰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牢牢定格在二级上士余宏君的记忆裡,“我们是首艘国產航母的首批舰员,想想都很自豪!”
然而,最初的自豪感和兴奋劲,很快被另一种情绪替代。即便多年过去,余宏君似乎仍笼罩在那种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下。
到工厂接舰的情景,他仍歷歷在目。那时,山东舰尚未通电,区队长带着余宏君和战友在昏暗的舱室内学习。耳边,环绕着刺耳的切割声﹔身边,飞舞着刺鼻的粉尘。他们戴上过滤粉尘的面罩,用手电照着装备,一点点学专业。一天下来,他们脸上满是黑灰和汗水混合成的泥汤。
余宏君刚上舰时,几乎什麼都不懂,想脱颖而出,隻有没日没夜拼命学。“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可以做最努力的那一个。”他暗下决心。
当这群年轻的中国军人登上山东舰,山东舰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首艘国產航母与这群海军官兵,终将在相互塑造中趋於“人舰合一”。
2019年12月,一次晚点名时,部门领导宣布,任命余宏君為某专业技师。后来,他当上班长。再后来,他荣立三等功……
上学时,余宏君主修美术专业。在他眼中,舰载机的尾焰白天是“淡淡的蓝色”,夜间是“粗壮的蓝白色”。
“蓝白色,代表油料得到充分燃烧,是迸发全部动力、全速前进的顏色。”余宏君不知道,如果当初自己没上山东舰,会变成什麼样子。
“这裡有一种氛围,逼着你成长。”余宏君感慨,“天上,有比你更刻苦的飞行员﹔舰上,有比你更努力的战友。你只能憋着一股劲,拼出一条路!”
“首舰就要当先锋、争第一!”在山东舰首批舰员郝振山记忆中,每逢重大任务誓师动员,他和战友都会喊响这句口号。
“当先锋、争第一”仿佛一种强大气场,不断灌注到山东舰每名舰员身上,最终形成一种压力、变成一种标准、生成一种习惯。
这种气场,究竟有多强大?从中队官兵自创的队歌裡,记者听出了专业和敬业:“起飞!尾焰灼红的脸庞﹔光学!引导精准的坐标﹔阻拦!守护战鹰的归航。时刻准备着,让每支利箭都命中目标……”
“人人都有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理念恐慌……”刚从辽寧舰来到山东舰时,中队长不禁吃了一惊,“大家都感觉仿佛身后有一匹饿狼在追赶,不向前冲,就有可能被它吞掉……”
千锤百炼,锻出一块块合金钢﹔你追我赶,赛出一匹匹千裡马。就这样,一批批优秀骨干竞相走上甲板,成长為独当一面的班长、技师。
那一天,恰好也是她的26岁生日。轻咬一口蛋糕,她品到一种别样的甜——随山东舰一路远航,她不仅领略到西太平洋的深蓝浩渺,更见証了“飞鯊”在甲板上密集放飞和回收的震撼场面。
这份甜,同样渗进舰载机飞行员心裡。飞行员们派出一名代表向中队战友赠送了一顶舰帽。“这是我们共同的荣光。”这名飞行员动情地说,“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成长。”
表扬曾文辉的海报,当晚就贴到了山东舰的通道裡。第二天,这名飞行员看到海报,便在上面提笔写道:“当事飞行员感谢!”
“让我靠近你/感受有力的翅膀/让我拥抱你/聆听心臟的跳动/让我赞美你/那芳华无悔的选择/让我致敬你/那逐梦深蓝的理想……”一名舰载机飞行员专门写下这样的诗句,向起降保障中队官兵致敬。
“他们把最好的青春献给这份神圣的工作,用最帅的手势為战机指引方向。”致敬的背后,伴随着能力的跃升。
这几年,山东舰驶过一片片海域,穿越一个个海峡,闯过一次次风浪,完成一项项突破﹔这几年,舰载机飞行员加速淬火,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这几年,起降保障中队年轻骨干的成长也越来越快……
“如今,我们不仅是‘青春派’,更是‘实力派’!”曾文辉的话语充满自信。他的思绪,再次回到远海大洋的惊涛骇浪中。
夜色如墨。突然,战斗警报声传来。接到舰载战斗机出动指令后,曾文辉带领放飞小组奔赴甲板:“既然有‘观眾’,那就把我们最好的状态拿出来,给他们看看!”
滑行、加力……伴随着龙吟般的鸣啸,“飞鯊”冲上云霄。这是山东舰上又一次深夜战斗起飞。经过多个回合较量,外军战机悻悻而返。
山东舰的甲板上,见証了太多这样的战斗时刻。每当这时,曾文辉脑海中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出“海空卫士”王伟的身影。
王伟生前绘制的油画《夙愿》,定格着他对中国航母的憧憬——舰载机从甲板上腾空而起,划破海天的寂静。
今年4月1日,王伟牺牲24周年的日子,辽寧舰、山东舰、福建舰3艘航母一起呼叫“81192”:“甲板已清空,可以降落,请立即返航!”
山东舰访问香港,95岁高龄的东江纵队老兵罗兢辉登舰参观。回忆起当年抗战时乘坐小木船遭遇风浪、掉进海中的九死一生,老兵抚摸着山东舰舰舷哽咽道:“若那时有这样的巨舰该多好……”
山河无恙,如你所愿。抗战老兵登上山东舰这段视频,付文超反復看了好几遍。她不由想起自己的堂祖父——说起往昔的艰苦岁月,这名老海军的眼裡常常噙满泪水。
站在山东舰甲板上,付文超多想让堂祖父和她一起感受“大国重器由你控制、威武战舰由你执掌”的豪迈。
她盼望着,有一天自己能扶着堂祖父,登上山东舰宽阔的甲板,自豪地说:“看!这是我们的航母,这是我们的战机!”(记者 王通化 钱晓虎 贺逸舒 李倩)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