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热门关键词: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进村、入厂、出海,一件件快递包裹是中国经济活力的注脚。国家邮政局近日公布的2023年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显示,2023年,中国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320.7亿件,同比增长19.4%,行业业务量不断刷新纪录。据介绍,2024年行业仍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柴米油盐酱醋茶,快递小哥送到家。快递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2023年,同城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36.4亿件,同比增长6.6%;异地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153.6亿件,同比增长20.5%。

  广袤的世界版图上,国际物流大通道正加速延伸。在1320.7亿件快递中,有30.7亿件为国际/港澳台快递,比上年增长52%。

  1320.7亿件快递意味着什么?据了解,这一数据约占全球快递总量的六成以上。目前中国快递业务量已实现从“年均百亿”到“月均百亿”的巨大跨越。

  此外,自2021年中国快递迈上“千亿件”台阶以来,每年破千亿件所用时间不断缩短。2022年破千亿件较2021年提前7天;在此基础上,2023年又比2022年提前39天。

  “据测算,中国人均快递年使用量已达94件,快递已经逐渐由一种单纯的物流方式,变为人民群众既用得起、又用得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国家邮政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侯延波说。

  侯延波表示,2023年,邮政快递业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助力国家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行业业务量不断刷新纪录,快件月均百亿成为常态。邮政快递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现代物流领域综合运输方式应用最好、信息智能水平最高、生产效率提升最快的代表性行业之一,为居民消费信心加速恢复,消费市场活力逐步复苏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3年,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624.8亿件,同比增长16.8%。

  2023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75.2%、16.7%和8.1%,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76.2%、14.1%和9.7%。中部、西部地区两个比重均实现提升。不少消费者发现,即便在乡村地区,快递物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速度也加快了。

  更便捷——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深化,服务触角持续延展。国家邮政局联合有关部门加快推进脱贫地区快递进村,“一村一站”工程有力实施,2023年累计建成1267个县级公共寄递配送中心、28.9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和19万个村邮站,让快递服务更便捷。

  更绿色——相关部门推进行业绿色发展工作,推动电商快件原装直发,强化包装操作规范,2023年全国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比例超过95%,使用可循环包装的邮件快件超10亿件,回收复用质量完好的瓦楞纸箱超8.2亿个,过度包装在行业得到有效遏制。

  更专业——国家邮政局持续开展邮政快递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3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6万人次,新增10.8万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4454人取得快递工程专业技术职称,行业人才支撑更加坚实。

  据介绍,2024年国家邮政局还将加快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持续优化发往部分区域的电商快件寄递服务,通过这些方方面面的实事,推动邮政快递服务更为便捷更广覆盖更加优质。

  腊鱼腊肉、南北干货、丹东草莓、秭归脐橙……春节前夕,随着年货寄递需求增长,快递业务量迎来一波小高峰。

  对此,国家邮政局指导企业做好业务旺季服务保障工作,精准对接电商寄递服务需求,统筹做好全网调度,充分安排人员、场地、运力,保障群众在节前顺利收到期盼的年货。

  侯延波介绍,根据大数据预测,春节期间,群众寄递需求波动较大。春节前的小高峰过后,春节假期期间,由于大量人员返乡过年和外出旅游,群众的寄递服务需求将明显减少,业务相对处于淡季。春节假期结束后,寄递服务需求快速恢复,业务量将逐渐达到日常水平。

  针对春节期间的行业运行特点,国家邮政局专门制订工作方案,将全力保障年货寄递需求、保障春节期间的基本寄递服务、切实维护快递员合法权益、推动做好节后返岗复工。

  2024年邮政快递业发展趋势怎么样?近日召开的2024年全国邮政管理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行业仍将继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预计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和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715亿件和1.6万亿元,增速6%左右;快递业务量、业务收入分别完成1425亿件和1.3万亿元,增速8%左右。

  会议强调,要巩固和增强行业持续向好态势,持续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有力增强发展韧性,有效提升安全水平,着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李婕)

  1980年,山东大学原校长、着名数学家潘承洞与同为数学家的胞弟潘承彪共同出版专着《哥德巴赫猜想》,全面总结了哥德巴赫猜想自1742年提出之后的研究发展,特别是近60多年来的最新成就。

  本次博览会深化“机器人+”应用场景展示。27款人形机器人进行了整机展示,数量创历届之最。2024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也会同期举行。来自全球的观众可进入机器人世界,开启沉浸式游览体验。

  今年以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巾帼有为的故事不断上演,激励着广大女科技工作者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科技强国中更好发挥“半边天”作用。

  这些超重元素的性质可能会揭示更多关于在大规模天体物理现象中产生的原始元素的信息。研究这类奇特物质可能有助于科学家理解我们周围自然存在的、更为典型的物质。

  中部地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8月19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底隧道盾构机“深江1号”完成3590米既定掘进任务,顺利抵达珠江口水域海平面下106米,创下中国大盾构水下掘进最深纪录,也是世界高铁盾构隧道掘进的最深海底纪录。

  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下线兆瓦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压缩机组在辽宁营口下线,这是世界最大规模液态空气储能项目压缩机组。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液态空气储能领域发电功率世界第一、储能规模世界最大的示范项目。

  记者近日从华中农业大学获悉,该校付新华教授团队与湖北大学李代芹教授、张士昶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某些蜘蛛能够操控并利用萤火虫发光信号,进而诱捕更多萤火虫。

  中国一重水压机锻造厂党总支通过党建工作引领,产能、效率、质量等多方面均得到提升,实现核电产品“零废品”目标,设备完好率97.5%以上。

  1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搭载潜航员傅文韬、赵晟娅以及来自哥伦比亚的科学家海梅·安德烈斯,在西太平洋海域完成2024西太平洋国际航次科考的第2潜次作业,这是“蛟龙号”首次搭载外国科学家下潜作业。

  本期,我们组织老师、学生讲述亲历,并结合记者调查、专家视点,为以科学评价助力科学育人汇聚智慧、提供启发。

  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说,从项目成果鉴定到产业成果推广,中试基地按照“政府主投+公司主管”建设运营模式,为源头创新顺利走向产业化,解决了堵点卡点问题。

  数据表明,高技术产业是拉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强支撑,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阵地。

  近十几年来,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发展,带动基于加速器的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物理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研究员邱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医理工协同碰撞出的火花,让更多“中国制造”投入到临床当中。

  孙友宏:钻探作为地质研究、资源调查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获取地下实物信息的手段。在某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如南极钻探领域,我国的技术与装备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肩,冰下湖清洁取样探测装备等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里有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综合生态监测站——中国科学院申扎高寒草原与湿地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

关键字: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